深衣(shenyi)是传统汉服中的代表性款式,其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,形成一种长袍。“深衣”字面意思是指“深长的衣服”,实际是指用衣料将身体深深地包裹。深衣设计宽松,长袖长裙,能完全覆盖穿着者的皮肤,雍容典雅。作为传统服饰,深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,蕴含浓郁的中国文化风格。特别是在秦汉时期,深衣成了当时的主流服饰,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。
京剧(Peking Opera),被称为中国的国剧,起源于18世纪晚期,是将音乐、舞蹈和艺术综合于一体的戏曲。在中国,京剧是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戏曲,它有着200多年的历史,是中华民族的瑰宝。京剧剧目(repertoire)主要讲述前朝的传说和故事,其中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王侯将相的故事。京剧有着丰富的剧目、众多的表演艺术家和大批的观众,对中国的戏曲发展有着深远影响。
评书(storytelling)是一种中国传统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,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(oral)文学,在宋代开始流行。评书故事往往改编自历史事件、著名小说等。除了讲故事外,说书人还会对人物做出评价,辨明是非。收音机和电视的普及,特别是电子媒介的发展为评书提供了极大的生存空间。评书是一种很便利的娱乐形式,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消遣(relaxation)和娱乐。
在中国,笔、墨、纸、砚(ink stone),即人们所说的“文房四宝”(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),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“文房四宝”品类繁多,其选材制作也不断趋于精美、完善。“文房四宝”不仅有实用价值,它们本身也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。在当今时代,使用“文房四宝”进行学习、写作的人越来越少了,但是,在中国的书法(calligraphy)、绘画以及收藏活动中,它们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中国人用筷子是特定文化的产物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,食物多以蔬菜为主,用筷子适宜取食。中国文化推崇集体主义(collectivism),崇尚融和,体现在吃饭的方式上就是使用筷子。中国人实行合餐制(communal meals),用餐的人在同一个盘子中取食,用筷子可以限制个别人大量取食。因此,筷子的使用既保留了集体主义的形态,又限制了个人主义的膨胀。